查看原文
其他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讲解及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伊人频道 2021-10-25

教学要求

在一线师生中,很长时期都有一种惯性的认识,觉得鲁迅生活的年代与环境与当代学生生活相距太远,思想上有隔膜,难以产生共鸣。 且鲁迅的作品常给人一种投枪匕首式的冷峻印象。这些都对学生走近鲁迅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中学语文界对于鲁迅的解读更加强调立体、丰满 ,希望还原一位“活”的鲁迅,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地走近这位思想文化的巨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心灵感受 ,再现出形神兼备、血肉丰满的“活的鲁迅”,让读者看到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加深对鲁迅的感性认识,并能放松地走进这位伟人,

感受其精神魅力,为今后学习鲁迅甚至进行鲁迅研究做一个铺垫。这也是教材选编本文的主要目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提示学生理解各个片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旁批对文本进行细读,从具体的细节中去感受鲁迅的形象。

重点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去把握鲁迅的形象,感受鲁迅的魅力,并在各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之间找到一条贯通的情感脉络。本文中的细节看似信手拈来 ,零碎不连贯,读之却丝毫让人感觉不到繁冗、无序。这是因为这些细节片段中贯穿着作者对鲁迅的深沉厚重的情感,仿佛一入笔端,感情便喷薄而出, 文字便一气呵成。随着作者情感的流动,鲁迅形象在一件件平常小事中站立起来,真切感人,微中传神。

对细节的揣摩、品味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读完这个片段,只停留在某处场景、某个印象的层面,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概括性的、 笼统的。要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字词句,深入品析。比如,第11节,写鲁迅陪客人以及忘我的工作。这一段是特别富有感情色彩和意境的一段, 有不少细节值得细细揣摩。比如开头一段,作者连用了若干个“陪”字,不厌其烦地提醒“陪客”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流逝,鲁迅不属于他自己, 他的生命,属于大家,属于所有需要他的人。第2段,写到了下半夜,许广平、海婴、保姆都“睡着了”,烘托出夜的宁静, 此时人也最需要休息,鲁迅却“正要开始工作”。接下来的第3段至第6段,是对鲁迅夜间工作的具体描述,意境肃穆、深远,鲁迅的“ 背影”在这里极富象征意味。第7段至第9段,写“人家都起来了”,世界恢复了喧哗,点出天真、尚不懂事的海婴, 勾勒出一幅生活图景,侧面写鲁迅“才睡下”,让人不由得想到,这时的鲁迅,该是疲倦至极了吧?随后的三段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课文中还有不少动词运用非常传神,比如,“鲁迅先生走

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抓”“扣”“伸”, 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高”, 一般用作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富有动态,并与“睡下”形成鲜明对照。“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 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压”字,“站”字,尤其是“站”字,精练传神,敬重中带有一丝朴稚的孩童式的淘气味道, 正是萧红内心情感自然的流露。“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停”字,运用拟人的手法,与鲁迅“睡着了” 的安静的静态形成反衬,充满回忆的温馨色彩。

教学建议

课前不妨预先布置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以前大家都学过不少鲁迅的作品或者写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到底有什么样的印象?是否真的理解和喜欢鲁迅? 带着这个问题进入阅读,丰富对鲁迅的认识。如果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鲁迅生活化、人性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愿意接近这位思想文化的巨人, 甚至对鲁迅及其思想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本课语言精练隽永,耐人寻味,非常适合运用做批注的方法进行阅读。教材编者已经做出了一些旁批,进行了阅读中的提示, 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旁批进行阅读,还可以自己动手做旁批,勾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其他细节,或难以理解的语句,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疑惑、评价 ,帮助自己更深入地解读课文。

对于鲁迅形象及其精神品质,容易流于概念化或者标签式的解读。教师要避免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或者他人的解读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 而是引导学生紧扣课文的语言文字,尤其是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通过作者生动传神的语言表达,自己去发现,去感受。

课文在语言和结构上也富有特色。比如语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一些不同于平常表达的语句,初步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一、整体把握

本文节选自萧红在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文章,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零散的生活细节,将鲁迅置身在日常生活中去描写,使他的形象生活化、真实化,不仅可敬更加可亲。

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从鲁迅明朗的笑、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沉思、饮食习惯、开玩笑、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这些片段的组合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其实就是鲁迅日常生活点滴的纪实,作者信手拈来,真实可信,感人至深。在平淡的生活状态下呈现出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思想,从细微之处显示了鲁迅伟大的品格。嘱咐许广平给萧红付车费的细心,和萧红开玩笑的诙谐,深夜读青年来信的负责,对有人用他的手稿包油条的不在意,工作到凌晨的刻苦辛劳,尝鱼丸的严谨求证,包书的认真细致,等电车时候吸烟的悠然……萧红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让读者“不仅认识了思想家的鲁迅,也认识了作为一家之长的鲁迅和作为一个情义深重的宽厚长者的鲁迅”(肖凤《〈萧红散文选集〉修订版序言》)。

文章内容看似寻常甚至琐碎,心有所忆就落笔成文,但这恰恰是萧红写作的特点:貌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烈的情感。写日常琐事,却不落痕迹地展现了伟人情怀。文章以其别具特色的叙事风格,形成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怀念鲁迅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这是萧红用心血谱写的一曲鲁迅先生的赞歌,也是一曲深沉凄丽的挽歌,萧红对鲁迅的景仰、敬爱、怀念之情缓缓地流淌其中。

二、素养提升

阅读能力培养。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文字量较大,结构松散,在指导自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梳理文意的能力。自读时要借助文旁的批注切入文章本身,为阅读引路,变无目的阅读为有目标阅读。在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指导作用。教学中可结合本文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重点阅读课文字里行间塑造了鲁迅怎样的形象特点,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语句去体会,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批注的形式简洁地记录下来。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简短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引导学生尊重个体阅读体验,写出个性化的批注是教师阅读教学行为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养成的重要内容。

读写结合能力培养。本文是怀人散文的典范之作,也可看成是散文化的传记文学。这种文体主要特点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本文作者萧红由于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身经历,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萧红的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感人至深。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汲取写作经验:在写一个人的时候,要努力突出这个人物的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此外,写人的文章要实事求是地刻画,在细节中融入真情实感,发扬“不溢美,不隐恶”的文学创作传统,把写人与写事紧密结合起来。

三、问题探究

1.作者通过生活琐事刻画了鲁迅什么样的形象特点?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文中还有其他地方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开玩笑的话;梅雨季,天晴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这些都是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场面。

萧红还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比如走路很轻捷,“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淡淡几笔,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爱意。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严格地要求着别人,更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鲁迅对于青年人的爱,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他是那个寒冷年代无可替代的强大热源。

作者用生活中的琐事和人物自身的行为,表现人物形象,而不进行直接的评价,使人物形象特点既隐藏于字里行间又鲜明可见呼之欲出,可谓高妙之至。

2.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鲁迅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为了培育萧红,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文写于1939年,距鲁迅逝世已经三年了,作者的心境已经平静下来,但她对鲁迅的景仰、敬爱之情依旧。

文中写到萧红搬到北四川路后,“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可见她对鲁迅充满了敬仰和亲近;写到萧红在鲁迅家里和许广平一起包饺子,做韭菜盒子、荷叶饼,可见她和鲁迅一家人相处得十分亲密融洽;写到梅雨季遇到晴天,萧红高兴极了便跑到鲁迅家里,可见她对鲁迅有一种依赖和热爱,愿意与之分享好心情;写鲁迅看完电影后坐在桥边的石围上,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可见萧红眼里鲁迅如邻家老伯般随和亲切;还写到了鲁迅尝鱼丸、包书、读信、深夜工作等事,体现出萧红对鲁迅严谨、认真、细致、刻苦、坚忍等美好品格的赞颂。在萧红眼中鲁迅既是文学和思想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长者,也是让人信任亲近的朋友。

3.文中对鲁迅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背影的“黑大”。虽然鲁迅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了解“杰出人物”,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和风采,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本单元要求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回忆鲁迅先生》是本单元的一篇细腻生动、深情动人的记人散文。作者以娓娓道来、清新淡雅且饱含感恩与崇敬的深情笔调,展现了鲁迅先生平凡日子中那些真实、细微的“寻常小事”,还原出一个血肉丰满、立体灵动的鲁迅形象。

【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的上学期,学生阅读完了《朝花夕拾》,深入阅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严肃刚直却令人望而生畏的印象上,本文的阅读会让学生对鲁迅有更全面的认知。同时本文结构散漫,多个细节描写的片段缀连,学生对这种陌生化的表达不适应,需要老师引领和指导。

经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简单的“圈点批注”读书法,能够尝试自主疏通文章大意,初步感知文章语言,为本课使用 “圈点批注”品析语言和表达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1. 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 “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

2.指导学生自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3.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并通过 “圈点批注”品析语言。

【教学难点】

品析作者语言细腻白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文章细节描写的生动真实和逼真传神。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文章文随笔动,笔随情至的美感和情意。

【教学策略】

1.圈点批注

2.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仅是位令人尊敬景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个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她终身对鲁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三)初步感知,梳理片段化的写作,体会鲁迅性格的多个侧面。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说说文中写的鲁迅和你印象中的鲁迅有什么不一样?

(更和蔼可亲更有人情味。)

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用哪一些片段来写鲁迅的性格品质的?每一个片段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排练方式,发现有些段落之间空格比较宽,引导其思考出来每一个排练宽的部分其实就是一个描摹片段,统计出来共有14个描摹片段,小组合作分析这些片段分别写出了鲁迅性格的哪些方面:片段一乐观爽朗;片段二义无反顾;片段三平易近人;片段四幽默;片段五先生和“我”亲密无间;片段六对青年人的引领、栽培与无私帮助;片段七对生活的精细;片段八周许两位先生伉俪情深;片段九随和亲切;片段十描摹先生的休息就是翻书,写出了他的鞠躬尽瘁;片段十一忘我工作;片段十二严谨求证;片段十三认真细致;片段十四描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小组合作总结十四个片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摹的,刻画出了鲁迅的哪些侧面,又是用什么串起来的?

(日常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四个角度。多个侧面:思想家文学家,导师和诤友,丈夫和父亲)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排版来梳理文章,学生尝试先分片段概括内容,再归纳各片段,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具体认知,从碎片化知识到总结规律,进而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四)批注品析,合作探究。

1 教师示范:利用文章本身的旁批入手,文中有两处旁批提到剪影雕塑分析萧红的语言有一种白描的特点。

学生自主圈点批注,找出类似语言风格的句子并旁批自己的阅读体会。

2 本文的语言除了有白描的特点外,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对你觉得很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诗化的语言)

3 本文叙写的都是日常小事甚至是细枝末节,语言也平实自然,如话家常,为何却能感人至深?

(看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热的感情。)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品读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五)归纳总结

本课语言别具特色,简短凝练,写人有白描的功力,给人以奇特生动的感受。结构看似散漫,却贯穿着作者对鲁迅深刻质朴的感情,随着一个个细节的展开沉郁而舒缓地散发出来。

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从自读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 “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细腻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理顺作者情感,总结课堂教授的读书方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品味、圈点批注自读课本《好一朵木槿花》第15页《武侯祠前的沉思》一文,分析文章如何用游览路线串起对诸葛亮生平的回忆和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3.选作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补充阅读《人间鲁迅》(林贤治)、《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王晓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方法,同时为接下来的写作课做课前准备。

(七)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是在教学过程中组建生成的,将师生课堂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特点 描摹片段    感情

                         思想家、文学家     读书写作    尊敬

                       鲁迅 导师和诤友      待人接物    爱戴

                       丈夫和父亲       饮食起居 休闲娱乐 怀念

 

                                    细腻白描 诗化语言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reading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伊人频道


部编语文七年级知识汇总(2.15.整理)

部编语文八年级知识汇总(2.10.整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知识汇总(2.15.整理)

名著阅读:《骆驼祥子》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海底两万里》复习要点

名著阅读:《创业史》复习要点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